亿洋云财经网为您提供最快最全最准的资讯

吉利、中石化大招!

财经新闻 2024-03-12 浏览(91) 评论(0)
- N +

3月9日,吉利控股集团(以下简称“吉利”)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以下简称“中国石化”)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马永升会见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副董事长杨坚并见证签约。

根据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在绿色低碳转型、甲醇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开展战略合作,共同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促进双方高质量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新质量生产力无疑是热词之一。此次,吉利与中石化高调牵手,有望共同推动能源转型,助力高质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吉利与中石化的重点合作领域之一是甲醇产业。这意味着绿色甲醇的发展得到了行业巨头的认可,有望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央企和民企的共同努力

加快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

今年全国两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是如何加快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特别是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列出的2024年十大政府任务中,“大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型优质生产力”位列第一。

会谈中,马永升和李书福就进一步加强能源转型等领域合作深入交换意见,表示将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延伸产业链,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培育和发展新型优质生产力、加快能源化工和交通运输行业转型升级作出更大贡献。

吉利控股集团首席执行官李东辉和中国石化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总裁于宝才出席会议并代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在绿色低碳转型、甲醇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开展战略合作,共同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促进双方高质量发展。

作为国有企业的代表,中国石油是中国最大的成品油和石化产品供应商、第二大油气生产商、全球最大的炼油公司和第二大化工公司,加油站总数位居世界第二。

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民营汽车企业吉利坚定不移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致力于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智能电动出行和能源服务科技公司。

“吉利与中石化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绿色低碳转型、甲醇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开展战略合作。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新质量生产力的领域。”有业内人士表示。

双方的合作不仅有利于构建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也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能源化工和交通运输行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型优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实践和示范。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李书福在全国两会期间表示,新质量生产力就是要通过科技和理念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汽车是高新技术应用的载体。在上下游产业链中,产业链的每个组成部分和每个环节都有创新空。在实现汽车产业从传统汽车向智能电动汽车转型的过程中,有很多创新和发展。

据悉,吉利汽车近十年研发投入超过2000亿元,设计研发人员超过3万人,其中新能源人才超过1万人。

新能源技术、自动驾驶、车载芯片、低轨卫星、操作系统等服务是吉利技术转型的重要助推器,也是吉利汽车品牌成功实现智能化、电气化转型的关键。卫星、芯片、手机等业务都以汽车为中心,所有工作都围绕汽车业务开展,最终目的是强化科技生态系统,打造汽车核心竞争力,构筑科技护城河。

巨人进入了游戏。

绿色甲醇迎来发展机遇。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在能源领域的革命性变革中,绿色甲醇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发展新质量生产力的项目。

甲醇作为全球公认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具有燃烧效率高、排放清洁和可再生的特点。常温常压下为液体,使用安全方便。甲醇是一种可以快速推广应用的燃料,尤其是在交通领域。

以解决能源安全和碳中和问题为目标,吉利深耕甲醇领域近20年,掌握了甲醇汽车核心技术,开发了20多款甲醇汽车,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此外,吉利还致力于构建醇、运、站、车、渔的甲醇循环生态。目前,甲醇能源制备、甲醇能源输配系统和甲醇汽车应用的全产业链已经成熟。

“作为全球知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传统能源企业之一,中国石化近年来也加大了对甲醇燃料等产业的投资力度,这充分说明这家行业巨头看好甲醇产业作为能源转型重要路径的发展前景。”一些能源分析师表示。

2023年2月,由吉利投资建设的全球首座10万吨绿色低碳甲醇工厂正式投产,每年可生产甲醇11万吨,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万吨。吉利还助力杭州第19届亚运会,在全球首次使用废碳再生的绿色甲醇作为主火炬燃料,实现了循环零排放,为打造历史上第一届碳中和亚运会贡献了智慧。

随着吉利与中石化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包括绿色甲醇在内的多个领域深化合作,助力构建稳定、可靠、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链体系,共同以新的质量生产力推动中国能源企业和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为中国现代化贡献力量。(独联体)

中国基金报:报告基金的所有关注点。

中国基金报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享有本平台所刊载原创内容的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