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洋云财经网为您提供最快最全最准的资讯

华为和小米再次竞争:互相给对方压力并不容易。

财经新闻 2024-04-25 浏览(114) 评论(0)
- N +

作者|严慈

编辑|白杨

小米和华为再次展开了新的较量。

在智能手机赛道上,4月18日,华为Pura70在没有发布会的情况下仍然在售,并延续了去年Mate 60系列手机的超高人气和销量表现。

华为的强势回归无疑给其他智能手机厂商带来了压力。

近年来,消费者换机周期延长,智能手机赛道进入增长乏力期。进军高端市场早已成为厂商的共识。然而,智能手机行业经过多年的碾压后,产品同质化现象也很明显,而厂商现在所押注的卫星通信和AI功能也很难在短期内成为消费者的刚性需求并推动大规模换机。

在此背景下,在高端智能手机阵营站稳脚跟的华为和苹果成为中国市场的最大赢家。

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小米给了华为压力。

今年3月底,小米发布了旗下首款纯电动汽车产品SU7,迎来了火爆出圈,很快行业又掀起了一轮价格战。

4月21日,在经历了降价、加价、变相降价等一系列尝试后,特斯拉再次拿起价格武器,降价1.4万元。4月22日,李正式宣布,除4月18日上市的车型外,所有产品均降价,降价幅度从1.8万元到2万元不等。

值得注意的是,4月23日,华为发布了新的M5系列,这也引发了价格战。

在文杰全新M5系列中,与2023年4月发布的版本相比,增程式智驾版价格降低3万元至24.98万元,纯电动智驾版价格降低2万元至26.98万元,增程式四驱智驾版价格降低2万元至27.98万元。

不难发现,小米和华为作为智能手机厂商中“唯二”深耕新能源汽车浪潮的玩家,再次正面交锋。

当它们的竞争从智能手机的“老战场”延续到新能源汽车的“新战场”时,谁的压力更大?谁的机会更大?

华为Pura70“突袭”,小米高端手机之路面临强劲对手。

4月18日,华为Pura 70在没有任何发布会的情况下“悄然”上市。就像之前的华为Mate 60一样,“先卖后送”成为了华为手机的惯用伎俩。当天上午10点08分,Pura 70 Ultra和Pura 70 Pro率先发售,不到一分钟即售罄。

华为Pura70有多火?恐怕只能用“一机难求”来形容了。据梨视频报道,在发售后的两个小时内,Pura70的现货转售已经充斥了二手电商平台,成功抢到手机的卖家转手加价1000元和3000元。

在华为凭借Pura70系列“突袭”智能手机市场前夕,小米启动了高端机型14系列的首次官方降价。4月6日米粉节当天,小米商城宣布小米14降价300元,小米14Pro降价400元。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小米14系列的降价比往年来得更早——小米上一代旗舰机型小米13系列直到去年618期间才首次降价。

小米之所以提前降价,很可能是为了对冲华为新机带来的销售压力。事实上,在华为Pura70发布后,在主流社交媒体平台上,小米14系列迅速成为用户与Pura70系列进行对比的主要机型之一。

华为Pura70系列,图/华为官网华为Pura70系列,图/华为官网

华为此次推出的Pura70系列手机共有四款型号:Pura70、Pura70 Pro、Pura70Pro+和Pura70 Ultra。最低起售价分别为5499元、6499元、7999元和9999元。

从价格来看,华为Pura70系列并不优于小米14系列。小米14系列中售价最高的机型是小米14超钛特别版,售价8799元。

从产品层面的对比来看,除了小米14使用骁龙8Gen3芯片和华为Pura70使用麒麟9000S1之外,两款机型在硬件上没有太大差异。

总的来说,双方在产品层面没有太大差距。小米仍拥有“性价比”优势,但华为优于独特的鸿蒙系统生态和旋转伸缩镜头等“黑科技”功能。

然而,在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小米面临的销售压力显然比华为大得多。

IDC数据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华为以15.3%的市场份额来到国内手机市场第五位,几乎只依靠高端机型。

2024年以来,根据Counterpoint的每周手机销量跟踪报告,今年前六周国内手机销量同比下降7%。分析师张指出,iPhone在高端市场上受到华为的竞争,面对OV和小米的价格挤压,整体销量陷入困境。年初唯一的亮点是华为Mate60系列的强劲需求。

QuestMobile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2月,新机中的高端机型将在2023年推动市场回暖,其中华为Mate60pro在激活设备数量方面占据领先地位。

2023年新机型激活设备数量,图/QuestMobile2023年新型号激活设备数量,图/QuestMobile

相比之下,面对在高端市场影响力不容忽视的华为,小米手机的高端定位尚未完全站稳脚跟。

2024年第一季度,依靠新机Redmi A3和整体销量,小米以14%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仅次于三星和苹果。小米14系列凭借口碑在高端市场获得了一席之地,但小米手机品牌本身的高端定位仍不稳固。QuestMobile报告显示,与华为不同的是,小米手机用户的最大比例仍集中在1000-1999元的价格区间。

2024年2月活跃设备占比,图/QuestMobile2024年2月活跃设备占比,图/QuestMobile

面对来势凶猛的华为Pura70,小米14系列只能通过降低售价来实现“性价比”来抵抗。片刻商业注意到,最近有消息称面向海外的小米14T机型正在秘密研发中,或将于9月发布。然而,远水救不了近火。在国内高端市场,小米仍然需要顶住压力,与华为正面对抗。

小米SU7势头巨大,华为汽车也面临压力。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华为和小米的形势几乎发生了逆转。

在苹果宣布停止造车业务的背景下,小米首款纯电动汽车的定价备受全网关注。通过连夜修改定价并降低2万元以上,小米SU7的起步价降至21.59万元,这将质疑转化为流量,使3月底的发布会几乎成为一场“春晚”。小米SU7发布半小时内就获得了5万台的预订量,24小时内就突破了88898台。

4月18日,雷军现身小米北京汽车交付中心,仅1分钟就吸引了10w+观众。在这次直播中,雷军透露目前小米SU7的销量比预期高出3 ~ 5倍,目前合作伙伴也在加快生产。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预订小米SU7顶配版的车主指出,订单交付时间早于订单锁定时。对此,小米客服回应称将动态调整发货时间,后期或提前1至4周增加产能。

小米SU7,图/小米官网小米SU7,图/小米官网

小米SU7还未大规模交付,汽车厂商的反应已经开始。4月份,小鹏G9最高降幅为2万元;极氪推出加强版极氪007后驱版,售价20.99万元;特斯拉宣布Model 3/Y/S/X在中国大陆降价1.4万元;蔚来推出高达10亿元的油车置换补贴等等。

作为该行业的新秀,华为的汽车也面临压力,其中M7的几款车型降幅高达2万元,而华为鸿蒙系统智行的首款纯电动车型智捷S7于4月11日宣布将重新发布,增加设备并降低价格。此外,正如我们上面提到的,4月23日发布的新M5也提供了价格战。

与前面提到的供应链强劲的小米SU7不同,华为智捷S7在去年11月发布后,因芯片短缺和工厂搬迁而陷入交付困境,随后几个月的销量均未超过1000辆。

此次重新发布,智联S7的主要变化是智能化。余承东表示,智捷S7全系都将升级为华为高级智能驾驶ADS,其中入门版Pro版新增ADS基础版,电池容量也将升级,其他三款车型降价2万元。

从智能驾驶和定价的角度不难看出,华为智选S7试图与小米SU7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是,从效果来看,智跑S7并没有造成类似SU7的出圈效果。

智界S7汽车,图/华为官网智捷S7汽车,图/华为官网

在汽车业务的定位和投入上,华为汽车可能无法与小米的“破釜沉舟”相抗衡。

对于造车业务,雷军曾声称小米的现金储备超过1300亿元,5年内可以承受连续亏损。华为汽车的BU业务早已被列为其目标之一。早在2023年2月,余承东就透露,华为汽车BU希望在2025年实现盈利的目标。

此外,作为互联网手机的代表企业,华为和小米的造车理念相似,重视整车生态和高端智能配置,希望将软件优势与汽车生态融合,但二者进入汽车行业时采用的模式却大相径庭。

与小米进入汽车行业相比,华为有三种模式:鸿蒙系统智行智能选车模式、HI Solution模式和Tire 1模式,从各个角度提供了华为的技术优势,参与造车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华为造车业务在模式上无疑更加稳定,但小米汽车在产品的最终呈现上具有更高的吸引力,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当两款汽车产品的定位重合时,华为的蛋糕可能会面临进一步“压缩”。

频繁较量,华为小米不容易。

从手机圈到汽车圈,近十年来,华为和小米之间的相互“diss”早已是常态。

在此前围绕手机的竞争中,从技术到产品再到营销,双方的秘密竞争几乎从未停止,雷军和余承东这两位关键人物频频上演口水战。

如今,双方已经将这种针锋相对的动作延续到了新能源汽车赛道的舞台上。

近半年来,两家人也频频“互怼”。在智捷S7重新发布之前,雷军在微博中祝愿智捷S7大卖,鸿蒙系统智行也祝贺SU7上市并完成了“友好互动”。但在发布会上,余承东从未放弃与小米对比的机会。

在发布SU7时,雷军曾表示,汽车制造商经常忽略手机支架,小米应该为汽车安装最好的手机支架。随后,在智捷S7的发布会上,余承东表示,鸿蒙系统的车载导航使用率很高,所有手机应用都在公交车上。“为什么需要手机支架?”?

在智能驾驶的落地上,小米SU7预计4月开始用户测试,5月开放十个城市,8月才会在全国开放。对此,余承东在发布会上暗讽:“华为智驾是现货,不是期货,而且是最好的现货。”

余承东,图/华为官网余承东、图/华为官网

去年年底,华为小米刚刚经历了一场“战斗”。当时余承东公开提到友商的“龙骨轴”抄袭华为的“双旋水滴铰链”,随后小米管波回击称技术完全不同,余承东所言不实。

回顾发展历史,华为和小米之争始于荣耀和Redmi品牌的定位重叠。荣耀希望以“性价比”打入Redmi占据的低端市场。自2014年以来,它开始了每年“互撕”的传统,但暗地里diss的“友好商业”行动为新产品吸引了流量。

不过,在2020年华为业务收缩的情况下,双方近年来的竞争已经少了很多。

如今,从高端手机到智能纯电动汽车,华为和小米的产品再次形成了明显的对位,它们频繁重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两家公司的竞争正在进入关键阶段。

对于小米来说,小米SU7的热销将推动品牌生态的进一步闭环,也有助于推动小米品牌整体的高端化。雷军曾表示,小米汽车希望在15到20年内成为全球前五大汽车品牌。

汽车市场在20 ~ 30万价格区间的市场份额最大,小米在生态上需要补的地方很多,比如大多数汽车新势力押注的SUV车型。

另一方面,小米手机朝着高端化的目标仍需要更艰难的突破。仅凭小米14系列的成功并不能改变消费者对小米的印象。还需要更多的产品,技术更加先进成熟,体验足够优秀。高端型号。

对于华为来说,汽车BU业务逐渐步入正轨,这也成为华为新的增长曲线。然而,面对接下来的竞争,如何拓展业务范围、提供差异化服务,是华为仍需思考的课题。

在手机业务方面,华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实现了强劲复苏,但结果还需要巩固——因为新机型的数量仍然不足,整体销量仍无法与小米OV相提并论。

总的来说,对于两家公司来说,无论是在智能手机市场还是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对抗都将持续下去。

然而,在这两个市场上,竞争已经变得激烈。其中,在智能手机市场,厂商的整体格局已经趋于稳定。他们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继续占领和巩固自己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然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行业格局仍然充满变数,他们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在这个市场中生存下来并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标签: